心理科普
说到爱日期:2025-08-19 浏览:370
毕竟,我读过最炙热、最心碎的语句都是关于爱。
如果没有爱情,也许我们的这一生只不过是一出最庸常的肥皂剧,爱情却是无限减速的一帧帧慢动作,是柔软的樱花花瓣在风中摇曳,是春日暖阳下波光闪闪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是电影般的质感与细腻。

以爱之名的伤害,我首先想到了法国作家拉克洛的《危险关系》。
小说展现的亲密关系,一如书名——危险关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爱情的危险已经不限于在每一段感情中的控制、欺骗、背叛,你爱对方而对方不爱你的风险,你还爱着但对方不爱了的风险;它还包括当伴侣是自恋人格障碍或者边缘人格障碍,你可能遭受的情感虐待;它甚至包括对方怀揣恶意,你被PUA、沦为杀猪盘受害者的危险。
爱,多少利用,多少伤害,却假汝之名。

我想,理想的爱情,
它的分寸,应当是足够、恰当爱自己后的利他,既不是过分放低自己的沉沦,也不是过分自负——然而,爱自己又是另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课题,我们往往只有被好好爱过才会爱人。
它的表达,应当是心理学家科胡特的那句, “如何拒绝你?不含敌意的坚决; 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
同时,我也并不认同情侣之间“无条件的爱”(我认为这只存在于父母与年幼的子女间),我们一定是爱对方身上的某些的特质——无论是弗洛伊德说的“我们并非随机选择了彼此,我们只和那些存在于自身潜意识中的人相遇”,亦或外在的光环。没有无由来的爱,也没有消耗不尽的爱。没有人会爱你的无知、贫穷与丑陋,也没有人可以无止境包容你的自私与懒惰。我欣赏李安说,做了人家的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就可以自然得到他们的尊敬,每天都要努力赚来他们的尊敬,所以不敢懈怠。爱是矜贵。
在俗世中,我见过的最理想伴侣是我的一对印度老师——Hepuni和Zawmi,他们用漫长的婚姻去践行”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
如同最让我感动的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并不是言情小说中的风花雪月,而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的《你往何处去》(作者因包括这部小说在内的“卫国三部曲”,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这是一部关于基督教起源的史诗巨著,我在这儿仅仅转述书中关于爱情的部分。
有共同信仰作为基石的恋人,发自内心地遵循同一“行为准则”,奔赴同一目的地,在世俗感情的沙砾与尘埃中,如金子熠熠生辉。
所以,爱是什么?
其实,朋友倾诉的那天,我正好在TED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爱不是持久的,不是专有的,也不是毫无条件的。爱不是稳定的情绪,经历了几个月乃至几年都不会发生变化。其实爱是一种过渡性的情感,只会经历几秒钟。换句话说,你们不会一辈子都爱着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妻子,你们的配偶,你们的一些朋友或者你们的父母。但是你们会在一天内有一次,十次或者说二十次爱着他们。有时候,承认吧,一点都不爱他们。
……
研究人员发现,爱的微时刻可以激活迷走神经,可以增加它的活力。迷走神经越有活力,我们就越有能力感受到爱的微时刻。
也就是说,在这个良性循环里,爱可以滋生更多的爱。"
最后,Barbara说到,"其实,我对我的另一半并没有一见钟情,我也没有24小时都在小鹿乱撞。我的另一半他也许说对了,那天他对我说,此时此刻,你并不爱我。他是对的,就像你们一样,我们也只是在一天中的几分钟内相爱的。以前,我们相爱几百次。将来,我希望我们相爱几千次。”

另外,爱,爱还是艰难的。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诗中写到,“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
精神分析师丛中说,“爱是一把洛阳铲,铲下去,卡住的地方就是早年创伤的节点。” 我们下意识去寻找理想中的异性父母,填补自己的匮乏;我们口口声声遍历世间要找到Mr.Ms. Right,却忘了问自己是不是对的那个。在爱与不爱之间,在爱的进退之间,它还是一面风月宝鉴,照见了我们的自私与自恋,不堪与懦弱。
但里尔克还写到,“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毕竟,我最喜欢的是伯格曼的那句,“这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然而爱情是一切不完美中最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