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清明特辑:所有未完成的告别,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日期:2025-04-07 浏览:242

人生中有太多未完成的告别——对一段关系的遗憾,对某个人的未言之语,甚至是对旧日自己的无声告别。这些未被妥善安放的情感,像一封封未曾寄出的信,堆积在心灵的暗角。
心理学研究发现,未处理的情绪并不会随时间消逝,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归来,以另一种形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它们可能变成焦虑、抑郁、自我否定,或是破坏性的行为模式。而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提出,唯有通过“哀悼”(Mourning)这一过程,我们才能真正释放这些情感,并重塑健康的心灵。
01
未完成的哀悼:
那些被压抑的爱与恨
图式疗法认为,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在我们在童年或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比如:
“我不值得被爱”(缺陷/羞耻图式)
“我必须完美才能被接受”(苛刻标准图式)
“没有人会真正理解我”(情感剥夺图式)
这些图式往往源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比如父母的忽视、过度控制、情感虐待等。然而,由于文化、家庭或自身的限制,许多人从未有机会表达这些痛苦,甚至不自觉地压抑它们,认为“过去了就算了”“不该记恨父母”。
但问题在于,未被哀悼的伤痛并不会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影响我们。比如:
对父母的愤怒,可能变成对伴侣的过度挑剔;
童年被忽视的恐惧,可能演变成对孤独的极端回避;
未被接纳的恨意,可能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如自毁行为)。
02
哀悼的本质:
承认失去,才能重新获得
在心理学中,“哀悼”不仅仅指对逝者的悼念,更是一种对失去的情感进行承认、表达和整合的过程。图式疗法强调,要修复破碎的自我,必须经历以下步骤:
1. 承认痛苦的存在
许多人习惯用“理性”压抑情感:“父母也不容易”“恨他们是不孝的”。但真正的疗愈始于承认这些感受的合理性。你可以试着问自己:
“我小时候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哪些情感我一直没敢表达?”
2. 允许自己愤怒和悲伤
愤怒和悲伤是健康的情绪,它们代表你曾受到伤害。图式疗法鼓励通过空椅技术(Empty Chair)或写信的方式,对那个伤害你的人(甚至是童年的自己)说出真实感受。例如:
“我恨你当时没有保护我。”
“我很难过,你从未真正看见我的需求。”
3. 接受“失去”的事实
有些爱,我们永远得不到;有些道歉,永远不会到来。哀悼的核心,是接受“某些东西已经永远失去”。这不是认命,而是让自己从“等待被拯救”的幻想中解脱。
4. 重新抚育自己(Reparenting)
图式疗法提倡通过“健康成人模式”重新抚育自己。比如:
如果童年缺乏安全感,现在可以学习自我安抚;
如果曾被贬低,现在可以练习自我肯定。
03
哀悼之后:
破碎的心灵如何重建?
哀悼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当那些被压抑的爱与恨终于被看见、被表达,你会发现自己:
对过去的执念减少,不再反复陷入同样的痛苦;
对自我更接纳,明白“我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认可”;
人际关系更健康,不再无意识重复旧模式。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曾说:“只有直面失去,才能学会如何继续去爱。”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恨,不需要永远埋藏,也不需要爆发式地宣泄。哀悼,是一种温柔的告别,让痛苦得以安放,让心灵重新完整。
如果你也在经历这样的挣扎,不妨尝试:
写下你想说却从未说出口的话(即使不寄出);
与心理咨询师探讨你的早期图式;
练习对自己说:“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我允许自己哀悼。”
真正的勇气,不是忘记,而是带着伤痕继续前行。
当未完成的告别终于被见证,你会发现——那些曾让你窒息的暗涌,已悄然化作滋养新生的潮汐。
作者简介